English
首页
logo
{{item.label}}
图片新闻 查看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论科技创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我们要建成创新型国家,要为世界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现代化涉及十几亿人,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2014年5月9日、10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要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对创新的激励和创新成果应用,加大对新动力的扶持,培育良好创新环境。
——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有决心,就是要树立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的志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有恒心,就是要制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战略纲要,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遵循技术规律,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有重心,就是要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攀登战略制高点,强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部署,把方向搞清楚,把重点搞清楚。否则,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多资源,最后南辕北辙,是难以取得成效的。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2017年10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立足省情实际、扬长避短,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2021年9月24日,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

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按照创新活动类型,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2022年6月22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2022年9月6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嵩山实验室
嵩山实验室是由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和中电科第二十七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起组建、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科研机构。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确立了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智联网络与通信、数字社会治理、广义功能安全、量子信息技术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和光电技术工程七大领域方向,以应用基础和工程科技研究为抓手,带动技术创新突破,辐射引领产业发展。
嵩山实验室作为省委、省政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探索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现实路径而设立的新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肩负着我省新型科研平台建设、省实验室体系重构的探索性任务。实验室始终以建设“国家实验室平台、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国家前瞻性产业孵化平台”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和护航重大科技创新,集聚创新人才,打造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平台。
实验室科研团队由院士领衔,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理事会提名,省人民政府聘任,已明确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此外,实验室拟设常务副主任1名,副主任2-3名,其中1名副主任由实验室法人代表兼任。

百舸争流千帆竞 勇立潮头敢为先—写在嵩山实验室揭牌成立一周年之际

炎炎夏日,郑州北龙湖畔,一处占地50多亩的楼群正在加紧施工,嵩山实验室的主体办公场所建设正酣。

过去的365天里,这里承载着无数人的目光与期待。

“努力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像嵩山一样屹立在中华大地”,2021年7月17日上午,省委书记楼阳生为“嵩山实验室”揭牌,并表达了对嵩山实验室未来发展的期许。

重塑实验室体系、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是河南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推进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关键抓手。作为河南省首家揭牌运行的省实验室,嵩山实验室正是宏伟蓝图上勾画的第一笔。

揭牌一年来,作为省委、省政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探索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现实路径而设立的新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嵩山实验室始终以建设“国家实验室平台、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国家前瞻性产业孵化平台”为目标,坚持“战略引领、特色引导、行业支撑、生态重塑”的战略定位,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前沿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集聚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创新人才,致力于打造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平台。

精准定位布局:

把握“顶天立地”科研定位,打造一流创新平台

坚持创新引领,贯彻“顶天立地”的科研定位。实验室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讲话精神,从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出发,面向河南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与治理现代化为科研目标,科学编制了实验室“十四五”科研发展规划,确立了智联网络与通信、广义功能安全、数字社会治理等七大特色科研领域。

“顶天”是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大基础研究和科学突破,谋划一流课题,着力取得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服务于国家数字经济建设和数字社会治理现代化。在云网智联、领域专用软硬件协同计算晶上系统、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等技术方向上,积极谋划,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论证启动了智联计算网络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基于量子增强的单光子成像雷达技术研究等七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进展顺利。

“立地”是以服务河南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己任,通过解决“卡脖子”重大技术难题,推进内生安全云平台、数字社会安全治理等领域科技成果落地,支撑带动河南万亿级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生态构建的重大举措,2022年5月19日,嵩山实验室与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我省信息产业领域“创新之核”与“产业旗舰”的携手合作。

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新型科研平台发展规律,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嵩山实验室作为“四不像”新型科研事业单位,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深耕体制破壁,催化创新释能。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的架构打破了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设立双理事长的理事会。理事长由省政府分管领导和郑州市委主要领导担任,政府相关部门等为理事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两次理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嵩山实验室理事会章程、实验室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和战略咨询委员会章程等,研究审议了实验室工作计划、机构设置、经费预算、运行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成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战略咨询委员会。聘请余少华等9位院士在内的25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聘请郑纬民等11位院士组成战略咨询委员会。召开学术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审议论证了嵩山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实验室“十四五”科研发展规划,以及实验室2022年度重大科研项目等。

实行院士领衔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探索首席科学家、责任专家负责制,赋予其在组建科研团队、确定内部协作模式和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等方面更多主导权,为科学家“松绑放权减负”,探索风险分担机制,试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支撑产业创新发展。通过针对性邀约、量身定做等方式,引进实验室首席科学家5位,责任专家20余位,引领一流团队建设。

建立成果效益导向的绩效激励机制。确立“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重大科研任务的组织与实施机制,围绕嵩山实验室七个重点科研领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打破“铁饭碗”,不吃“大锅饭”,实施正向多元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解决重大思路问题、产出高质量成果和作出实际贡献的激励力度。围绕成果多元价值,以创新质量和成果贡献为依据,探索建立成果收益分享、股权激励等政策机制,制定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奖励政策,产生更大的积聚效应。

探索人才管理:

搭建人才发展一流平台,推进一流团队建设

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基本原则,强化需求导向,尊重人才、选贤举能。坚持按需引人、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原则,紧密围绕科研布局和项目需要,精准引进、选拔、任用能力素质与发展需求相吻合的人员,集聚相应领域顶尖的专家和团队。构建由院士专家、杰出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博士生团队组成的多层次人才梯队。

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探索新型人才共享机制,构建“内引外联”聚才模式。一是多元形式“专项引才”,开设专项引才绿色通道,紧紧围绕七大特色科研领域构建人才链,分类编制高端紧缺人才及团队目录,精准引进高端人才及团队;二是实施“产业+项目+人才团队”的协同引才模式和“针对性邀约+双聘柔性引进”的柔性引才方法,探索与国内顶尖高校建立联合引才与人才互聘工作机制,推行全职双聘、项目聘用和任务兼聘等灵活用人方式。

建立全面协调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训战合一,强化目标牵引。坚持在重大科研攻关中培养人才,摒弃单打独斗、点状开展科研的传统模式,引导高层次人才以组团形式加入重大攻关项目,在重大项目历练中提升能力。

实行导师制,加快青年人才培训体系建设。落实导师负责制,以项目课题为牵引,保障老中青科研团队的无缝衔接零断层;与国内顶尖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探索人才联合培养,通过联合开设嵩山实验班、申报博士后工作站等方式,促进人才增量培养,构建梯队式人才发展体系。

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使用机制。以首席科学家及责任专家人才为切入点,探索建立标志性成果或里程碑节点考核用人机制。对于重大战略任务急需、领域稀缺的顶尖人才和特殊人才,因人设岗,定制“政策包”,一事一议。逐步建立多维立体的考核评价规则和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长效机制。

构建科研生态:

聚合优势科研单位,创新联合开放大科研模式

践行创新技术链、生态链、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协同发展、开放融合的“双循环”战略,构建实验室“强核心、多基地、大网络”的科研构架体系,探索“政产学研用金”同频共振、合作多赢的科研新范式,着力营造运行高效、管理有度、服务周全、活力迸发的新型研发生态,以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红利释放人才创新效能。

创新联合开放的大科研模式与生态。主动开展实验室科研发展规划面向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对接;积极谋划推动战略合作,以科研领域规划和项目实施为纽带,聚合优势科研单位,加强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目前,已与中科院、复旦、华为、阿里云、京东科技、新华三、中国联通等单位签署或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重大科研任务实施,聚合30余家优势科研单位。加快推动实验室科研体系构建,完成网络安全创新研究基地等3家研究院、基地授牌,第二批产业研究院和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着力构建“核心+基地+网络”创新格局。

夯实基础保障:

积极用好各级政策,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为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制定了“规划图”和“路线图”,为嵩山实验室的设立和高标准建设提供了重大的战略基础和政策保障。

实验室建设积极落实政府各级政策,更加注重新型科研机构管理架构建设与制度体系的内涵式建设。目前,实验室运行管理涉及的体系化制度流程已完成建立并运行。从管理架构、管理制度、科研环境、经费支持、人才发展等多方面全流程保障嵩山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锚定国家实验室规格,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嵩山实验室办公场地和基础办公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实验室龙子湖自然资源大厦过渡办公场地,已完成基础装修工程,预计2022年8月底入驻。实验室定点办公场地,北龙湖智慧创新基地主体楼宇的楼体建设已经封顶,计划2023年上半年完成楼宇装修并启动科研办公环境设施建设,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验室入驻。

嵩高峻极接穹苍。嵩山实验室将不负重托,积极践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勇于开拓、敢于实践,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己任,为全省实验室体系的重塑、科研体制机制的重塑提供范式,像嵩山一样屹立在中华大地!

师喆 朱林青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100天内,嵩山、神农种业、黄河三大省实验室相继挂牌运行;10月16日,首批8家省中试基地、10个河南省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在龙子湖畔启动……下半年以来,河南科技创新迅疾发力,一股强劲的创新发展热潮正在中原大地蓬勃兴起。

6月11日,省委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努力打造全国创新高地”;9月7日,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并将其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写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省委省政府果断布局,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

当前,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省正锚定“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这一目标,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两个确保”提供有力支撑,将“创新”这一热词写入河南发展新篇章。

“嵩山”揭牌 标记新高度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努力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像嵩山一样屹立在中华大地。7月17日上午,省委书记楼阳生亲手为“嵩山实验室”揭牌,中原科技崛起的新高度就此标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嵩山实验室主任邬江兴告诉记者:“嵩山是中原的一个地理性标志,取名嵩山实验室,是希望它成为中原科技力量崛起的一个标志。”

2018年,邬江兴和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在论证网络安全问题时,萌生了共同成立一个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平台的想法。

在嵩山实验室筹建的两年间,曾有不同意见在争论交锋:信息产业领域是我省的短板,究竟有没有必要再投入大量资源?

“当今,信息技术正重塑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格局,这个领域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不起步,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对此,邬江兴观点鲜明。

量子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解决行业应用内生安全问题、实现数字社会治理现代化……未来,嵩山实验室将瞄准这些前沿科研方向发力攻关,着力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重大原创性成果,从而支撑带动河南万亿级的信息产业发展。

站在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起点上,嵩山实验室将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建设“国家实验室平台、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国家前瞻性产业孵化平台”,推动招才引智,孵化独角兽企业,成为带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9月7日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向全省释放出了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狠抓创新的鲜明信号。在这一战略布局中,以嵩山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工作重任在肩,冲在前列。

挂牌后几个月来,在龙湖之脊,中原科技城核心位置,一台台塔吊不停运转,一辆辆卡车来回穿梭……“山”字形的嵩山实验室主体楼群正加紧施工,河南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新高峰,将从这里拔地而起。


新闻动态 查看更多>>
科学研究
查看更多>>
{{item.title}}
{{item.show_time}}
学术活动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查看更多>>
专题专栏
边缘智联计算融合网
量子信息基础软硬件
网络空间安全治理
内生安全的云原生平台
领域专用软硬件协同计算
{{item.labe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加入嵩山
版权所有:嵩山实验室 备案号:豫ICP备2022003037号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科技城北龙湖智慧产业创新基地
电话:0371-66676050 邮箱:songshan@songshanlab.com
版权所有:嵩山实验室 备案号:豫ICP备2022003037号
电话:0371-66676050 邮箱:songshan@songshanlab.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科技城北龙湖
智慧产业创新基地